万物互联,世界迈入新型社会形态 - 行业新闻 - 深圳市新世界镒铧科技有限公司
在菜单中选择您的国家或地区,或在世界地图上点击选择 *
Country Selector Alternate Image
行业新闻
                    万物互联,世界迈入新型社会形态

                    点击数:12292016-02-28 16:17:54 来源: 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

                     

                    坛主小传
                    坛主小传


                      涂子沛 阿里巴巴副总裁,主导数据新商业模式的研究与应用实践。著有《大数据》和《数据之巅》两部大数据领域享有盛誉的著作。
                          

                     ● 如果全世界的飞机引擎维护效率提升1%,每年可节省2.5亿美元;能源行业的发电设备每提高1%的效率,就可为全球经济贡献40亿美元。

                      ● 人类正在从工业文明大步迈进信息文明,人类的地平线上出现了一些新方法来解决一些老问题,这些方法用的不是钢筋、水泥和电线,而是云、软件和数据。

                      今天的互联网,正在从“人人相联”向“物物相联”迈进,即通过万物相联,渗透进入各个产业,产业互联网呼之欲出,也意味着各行各业如制造、医疗、农业、交通、运输、教育都将在未来20年被互联网化。这将极大提高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效率,拉动GDP的增长。

                      机器互联将产生“1%效应”

                      当下,正是向产业互联网迈进的转折点;万物相联是通过互联网和传感器实现的,硬件的发展正呈现微小化、移动化和消费化三大趋势,可以装备到全世界各种物体之上,包括机器、电器、人体、动物、植物等等,它们收集这些目标的状态数据,再通过无线网络和其他的物体相互交换数据,形成一个“万物皆联网、无处不计算”的世界。

                      这其中,机器相联将是传感器的首要目标。机器大生产时代,机器和机器形成一个系统,一台机器的效率可能成为系统的瓶颈,一台机器的故障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但如果能通过传感器监测机器的运行状态,算准时间对设备进行优化和维修更新,就可以控制生产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全球最大的工业制造商通用电气将这种运营效率的提高总结为“1%现象”。该公司经过估算指出,如果全世界的飞机引擎维护效率提升1%,全世界每年就可以节省2.5亿美元;能源行业的发电设备每提高1%的效率,就可为全球经济贡献40亿美元;而医疗行业效率如果提升1%,则可以帮助全球医疗行业节约630亿美元。以此类推,全世界的机器只要提高1%的效率,就能带来非常可观的收入。

                      目前,全世界大概有300万个重要的、巨大的、日夜运行的机器,这些机器的温度、湿度、压力、振动、旋转等参数都是重要的监测指标。此外,全世界还有上百亿台带有微处理器的电器,未来都可以装上传感器,可以想象,我们将迎来超级数据大爆炸的时代。

                      工业互联网并不是遥不可及。通用电气公司已经计划在旗下大至飞机、小至激光手术刀等数万种产品上安装传感器,通过网络将设备运行状态数据实时传至平台,以监测优化这些目标的运行情况。

                      通过传感器监测生产过程,还仅仅是工业互联网计划的一部分,通用电器的目标是:“让每件产品产生记忆”——未来,产品在出厂前就植入了传感器,记录了它的生产过程,在产品抵达顾客、开始进入服务环节之后,传感器将每时每刻都记录产品的运行情况,一旦出现问题和故障,通用可以快速地整合生产记录、销售记录、产品运行记录这3种数据,再通过分析确定原因。这些分析结果又将反馈到生产环节,以减少失误。

                      “云”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命脉

                      除了工业互联网,还有家居互联网。各种家居用品,如电器、门窗,下一步都要连上互联网,我们即将迈进一个智能家居的时代:你在办公室里,可以调节家里电冰箱的温度;你在下班的路上,可以控制电饭煲的开关,并关上窗户、打开空调。甚至还有人体互联网,越来越多的可穿戴设备可以监测我们的体温、心跳、睡眠模式、热量消耗等指标,还把数据上传到云端,供医生或者保健人员实时分析使用。

                      农业互联网也呼之欲出。由于互联和大数据的技术,未来的农业种植将更加高效高产。例如,可以把传感器埋在土里,实时测量土壤的湿度,再和当时当地的温度相结合,决定什么时候该给农作物浇水,又该浇多少水,实现农业灌溉的自动化。又如,曾经是军用技术的无人驾驶飞机也在快速走进民用领域。一架无人机才几百美元,买下来可以天天拍,甚至每小时拍,然后用软件分析这些照片,可以发现人眼难以发现的问题,例如灌溉是否均匀、土壤的颜色变化、害虫灾害的识别和预防,根据分析结果调整种植措施,农作物的收成就能改善。

                      当万物互联实现以后,所收集的数据还将产生新的价值,可将其称为“数据的外部性”。在不侵害个人隐私的前提下挖掘这种外部性,将给全世界的科学研究、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2014年8月24日凌晨3点多,美国旧金山地区发生了6.0级地震。美国的两大可穿戴式设备运营商Fitbit和Jawbone都在次日发布了他们的大数据分析。数据表明,在距离震中较近的地区,有93%的手环用户在3点20分被惊醒,其中约一半(45%)的人在地震之后就没有再睡着,惊醒用户的比例随着距离震源的远近而呈现数据上的规律,这些数据惊人地再现了地震对当地民众生活的影响。可穿戴式设备收集的数据将会怎样改善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和了解、又将怎样应用到商业和社会治理的领域呢?其作用自不待言,但目前却没有定论,想象和探索的空间非常巨大。

                      教育领域也面临同样的革命,在线智能学习平台“慕克”的技术已经成熟,正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大规模普及,未来的学校,不会局限在钢筋水泥的教室,而是在云端,一位老师上课,可以数十万人同时听讲,云端还可以发送为个人量身定制的学习软件,加上学习者在新媒体社区的实时交流、协作和互助,传统学校的局限性将被突破,人类知识的传播将更快、更深、更广,这将极大地缓解很多国家面临的教育资源匮乏问题。

                      一言以蔽之,以云计算、大数据为主要特征的万物互联,将极大地拉动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其中的关键是“云”,万物在云互联,“云”在未来必定成为产业、公司和组织的业务依托,就像水、电、气一样,“云”将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家庭存在和发展的命脉。

                      大数据激活中国“后发优势”

                      2014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经开始放缓。这是不是停滞的征兆呢?

                      回答是不会的。因为中国信息技术发展的瓶颈已经突破,产业互联网的创新正洪波涌起。更重要的是,这一波创新,是应用层面的创新,而不是原生的创新,即把已经成熟的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各行各业,改造我们所有的传统产业。

                      应用创新,可以形象地比喻为把“1”变成“N”,而不是从无到有,把“0”变成“1”。在这股新的应用创新大潮中,即使和美国相比,中国也没有明显的劣势,如果拉长历史的视野,中国甚至还有优势。

                      例如,美国固定电话的普及率达到90%以上,从19世纪70年代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美国的企业和政府用了90多年的时间在城市和农村铺设线路,中间历经无数企业的拆分、政策的调整,才在全社会实现了90%的普及率。今天的中国,固定电话的普及率当然远远低于这个比例,但随着无线电话甚至网络电话的出现和普及,中国社会不用再沿袭路路立杆、家家铺线的传统做法。换句话说,中国一定程度上已经跳过了固定电话的阶段,直接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再说金融领域,当年的美国用了几十年的努力,才建立了全民信用制度。今天,因为掌握了客户的交易流水数据,阿里巴巴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就可以决定是否发放一笔贷款。利用无处不在的充沛数据,中国的全民信用体系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小的成本就可以建立起来。又如,随着网络的普及,信用卡将数据化、虚拟化,实体信用卡将大幅减少甚至消失,这意味着我们的银行不用再像美国银行那样建设那么多的物理网点和自动存取款机了。

                      以上优势的出现,是因为人类正在从工业文明大步迈进信息文明,因为新技术的出现,人类的地平线上出现了一些新方法来解决一些老问题,这些方法用的不是钢筋、水泥和电线,而是云、软件和数据。在迈进新型社会形态时产生的这种优势,是把中国和发达国家放到历史发展长河中对比产生的一种相对优势,可以称之为“后发优势”。(本文编辑整理自涂子沛2015年5月撰写的《把握万物互联时代的中国机遇》,内容未经本人审阅)

                    (本文编辑整理自涂子沛2015年5月撰写的《把握万物互联时代的中国机遇》,内容未经本人审阅)(本文编辑整理自涂子沛2015年5月撰写的《把握万物互联时代的中国机遇》,内容未经本人审阅)